品质优秀而价格又特别低廉的IT硬件存在么?这种事情只有两种可能:你被忽悠了或者你在做梦,任何事物都有成本,回报建立在合理的付出之上,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高价产品通常都引起消费者反感,售价低廉的产品往往被人有意无视。无论是50元还是500元的硬件,我们应该判断它的价值而不是售价,本文将浅析如何判断一款CPU散热器的价值。
谈论一款天价散热器的特点很容易,也很没意思,今天我们拿一款60元的塔式热管散热器解析做工架构,希望大家看过之后能够一眼洞穿其他散热器的品质。
■ 塔式热管CPU散热器无非是由热管充当高效媒介,把热量从从CPU传导至金属鳍片,并由风扇加速排放的风冷散热器,它的性能取决于热管效率与鳍片规模。
超频三的红海Mini大概是袖珍的塔式热管散热器了,它仅有两条6mm热管贯穿36片铝制鳍片,属于那种被主流玩家蔑视的群族,可惜主流玩家所推崇的Infinity、U120无一不是同样的架构,如果说更庞大的热管与鳍片规模就值得夸耀的线早已不是国内的风冷之王,它之所以仍旧被当做风冷之王在山寨测试中一次次被蹂躏,是因为至今仍旧国内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敢在相同重量级挑战它的权威,所谓的“超越”无一不是用丧失理智的热管数量与鳍片规模甚至高风扇转速得来的。
堆料是无能妥协,毫无技术水平的表现。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热管工作均衡?如何排布鳍片获得热排面积?如何让风扇效能发挥到?散热器做工优劣的话题由这些疑问开启。
■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散热器由蒸发端与传导端构成,蒸发端由鳍片与风扇组成,传导端由底座与热管组成。
CPU散热器的蒸发端是能体现一个厂商技术水准的地方,蒸发端的鳍片排布决定散热器的效能级别。鳍片的厚度与密度决定散热器使用什么风扇及转速才能达到理想效能,鳍片的表面积通常意味着储热能力与挥发能力。
狭长的身材决定了它必须用密度来换取足够的散热表面积与储热能力,所以36片铝制鳍片间距极小,这决定了它不是一款弱对流情况下有优秀表现的产品,至少需要1500RPM以上转速的8cm风扇才能发挥出实力。
红海Mini版的鳍片有红海系列一贯的风格,就是中间密度小于两边。上图中的与第二片鳍片是构成红海Mini的两种类型,这两种鳍片轮流堆叠,形成了中间特别稀疏的鳍片阵列。
因为风扇的中部是盲区,对于一般散热器而言,这种做工不会过于影响性能,但对于红海Mini版而言,无论是考虑到高转速8cm风扇还是等效4热管的规模,红海Mini都应该有更大规模的鳍片阵列,以提升储热能力与挥发效率。
换而言之,以红海Mini的鳍片特性来看,它应该是那种为弱对流优化的设计,1500RPM转速下力压同类卧式散热器应该不成问题,这种转速下8cm风扇摩擦噪音与切风声可以忽略。
红海Mini版附带的8cm风扇,七片扇叶,标称风量29.6CFM,实测转速2197RPM,满载噪音一般。12cm风扇转速在1200RPM左右算是静音的线RPM以下才算是静音风扇。
超频三红海Mini版的蒸发端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鳍片阵列太单薄,储热能力的欠缺注定它无法适用于高端四核处理器,如果鳍片面积可以增加1/3的线cm风扇,百元以下CPU散热器市场就要一片鬼哭狼嚎了。
个人观点,红海Mini现有的鳍片规模根本用不到2197RPM的8cm风扇,1500RPM就足够带走散热排吸收的所有热量,因为单薄狭长的铝制鳍片阵列根本就无法吸收多少热量。下面我们会进行2197RPM与1500RPM的对比测试,以验证我们的分析。
■ 热管的高效只是相对于金属而言,在现有的1Kg以下重量级风冷散热器中,6&6mm与4&8mm的规模已经是理性的,除却数量,鳍片阵列中的热管负载必须均衡以达到传导效率。
Thermalright、Scythe、Zalman等知名散热器厂商的产品无一不是热管焊接铜底的工艺,光滑如镜的散热器底部是可以称之为高端的前提,所以我们对热管直贴没有谈论的动力。
红海Mini的底部工艺比起南海系列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在涂抹硅脂时不必再费尽心思把缝隙填平,无论如何,超频三的散热器底部工艺在国内厂商里还是不错的,工艺一直在进步。
塔式散热器使用的U型热管中央穿过散热器的底盘,能做到一根热管等效2根,从而提高了散热器的热传导效率,等效的4热管是我们质疑红海Mini鳍片规模的重要原因,对于红海Mini的现有架构而言,4热管有点浪费了,正因为如此,超频三做了一些补救的措施。
红海Mini的在散热器底座设置了另外一个鳍片阵列,理论上这部分鳍片能够利用风扇的气流直接挥发热量,缓解鳍片的散热压力,并且能增加热容积。红海Mini上这部分鳍片过于单薄,但针对鳍片的瓶颈而发,再怎么说也聊胜于无。
一般散热器的两个热管都并行或者交错的模式,类似红海Mini这种平行分布的就非常少见了。固定规模,扩充散热表面积一直是散热器设计的难题,个人猜测红海系列在设计之初就明白自身的瓶颈,所以采用并行热管与高风扇转速的设计,把热管当做散热排使用,这种设计非常有意思,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红海Mini上交错的热管工艺还是不错的,没有大角度的折弯,热传导效率不会受到影响,虽然说热管已经足够强大到无关紧要,但这确实是工艺的进步。
本次测试主要针对我们分析的红海Mini瓶颈进行,我们认为红海Mini的鳍片阵列是严重瓶颈,导致其只能应用于双核处理器,无法使用四核处理器。这款散热器的定位是静音的双核处理器平台,它的小巧身材适合应用于HTPC机箱里,在小机箱静音领域是红海Mini的主场,大多数卧式散热器都很难与其一较长短。
测试中我们会分别使用风扇默认转速与1500RPM的转速,比较两种情况下CPU温度的高低。测试平台使用Corei7920与X58的组合,虽然红海Mini没有LGA 1366的扣具,但我们有红海至尊版的扣具,两款散热器的扣具是相同的。
测试中我们使用Prime 95拷机,用Everest记录CPU温度与风扇转速。测试中我们把Core i7 920的超线程技术关闭,因为红海Mini的官方定位是双核酷睿,使用四核已经是超负载运行。
■ 风扇是构成散热器的半壁江山,鳍片阵列需要合理的转速才能有效地工作,不同的散热器所需的驱动转速不同,风扇转速决定散热器的效能发挥。
本次测试的室温为22℃,比我们通常的测试环境低了2℃,因为周末人比较少的原因。我们记录的是CPU四个核心的温度,后取平均值。大家可以在截图中看到CPU风扇转速。
1.4℃之差能证实什么?如果按照我们的看法,红海Mini版的鳍片是严重瓶颈,与之搭配的风扇与热管都过于强大;超频三官方的看法是,红海Mini的定位是双核处理器,蒸发端的性能足够了,风扇转速可以通过主板或者调速器自动调节的。
因为红海Mini把Corei7920压制到了60℃左右,这就让我们感觉意犹未尽,因为60℃的裸机温度也就是70℃的装机温度,完全可以正常运行。所以我们进行了8线线程之后,红海Mini把i7 920压制到66.8℃,塔式热管散热器在CPU散热方面确实有独到的优势,红海Mini版高达2200RPM的风扇转速与并排热管对散热贡献良多,但温度性能越优秀,我们越为之可惜。这款散热器本来有资质成为散热规模/散热性能/性价比的标杆而存在,但现在一切都因为单薄的鳍片阵列而化为乌有。站在设计的角度看,成本控制的方向与尺度有问题。
塔式热管散热器的完美境界是Infinity,是IFX-14,红海Mini与它们比简直不值得一提,但如果说谁能代表塔式热管散热器
超频三对低端散热器的理解是以有限的鳍片规模来控制成本,以高风扇转速和热管排列模式把资源的效率化,结果就是红海Mini版——在体积上毫不显眼的散热器有着与其外观不对称的强大性能。
鳍片规模的瓶颈我们之前提过过很次,现有规模下如果红海Mini想更进一步,就必须加大储热能力,
我们把红海Mini版定位于300g轻量级别中的强大散热产品,因为塔式热管的性特性,在弱对流环境下红海Mini可以发挥出强大的效能,其实无论是鳍片的宽度和热管的规模,红海Mini都更适合在1500RPM以下的低转速下与同类产品一较长短,百元以内散热器达到同样噪音时能胜过它的产品不多。综合来看,60元买这样的散热器算是比较值得了。
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电子散热器,插片散热器,led散热器,变频器散热器,型材散热器,铲片散热器-扬州市宏峰电子散热器厂:http://hfdzsrq.com